要做到“靠谱”,必须具备闭环思维,即事前规划,事中反馈,事后回顾。这样才能把自己的经历内化成真正的能力,实现个人的成长。
如果我们说一个人“靠谱”,那这个评价是相当高的。这是近几年特别流行的一个词。总结起来,“靠谱”就是一种能够获得别人无条件信任的能力。
这种能力主要来自三方面:人格魅力、个人能力以及做事方法。
其中,人格魅力和个人能力除了先天禀赋的原因,很大程度来自于长期的家庭熏陶和具体事情的锻炼。因此,成长环境和经历的不同决定了每个个体的千差万别。
而做事方法恰恰相反,它是具备普适性的;即前人的经验或者理论,对后来者同样具备启发性和实用价值。它可以被表达,可以被传递,可以被提炼和总结。
在分析身边“靠谱”的人的做事方法时,发现他们身上普遍具备一项能力,那就是:闭环思维。
闭环,概括来说就是三句话:事前有规划,事中有反馈,事后有回顾。
1.事前有规划
目标管理中有一个通用的SMART法则,即Specific(明确性)、Measurable(可衡量性)、Achievable(可实现性)、Relevant(相关性)、Time-bound(时限性)。把每件事情看作是一个由始到终的循环的话,SMART原则就是在循环的初始状态对整件事情系统的展望。
这里面可以是主动发起一个事件。比如家庭出游。我们在出游的时候,必须要确定好的几个问题是:我们要去哪里,去多长时间,乘坐哪种交通工具,预算是多少,出游的目的是观光还是访友,需要带什么东西等等。
也可以是接收一项任务。首先要做的也是考虑这几个问题:任务是否明确?成果是否可以衡量?现有的资源能否完成这一任务?哪些活动是与任务目标相关的?时限多长?
但是,并不是所有事情都需要做一份正式的书面计划;形式是其次,有这种规划的意识才是最重要的。大部分情况下,只要在脑子里有一个框架,然后带着这个框架去执行就好。
我们并不能机械地规定事情的发展方向,也没办法预判到所有突发状况。在事情进展之中,需要做到的闭环,是及时沟通和反馈。
2.事中有反馈
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这样一种人:一旦交代给他事情,就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我们称之为“信息黑洞”。本来,一方提出问题或者分配任务之后,执行者是需要负责提供答案或者反馈的;但是一旦遇到这样的“信息黑洞”,分配任务的一方反而需要不停地催促和跟进。和“信息黑洞”跟进就像挤牙膏:你挤一点,他吐一点;只要不挤,他就不动。和这样的人合作,劳神费力又崩溃。
执行中最舒服的做法是:执行者一旦收到任务信息,就要保证信息的顺畅流通。不但自己要清楚事情进度;更重要的是,要把自己清楚的信息定时传递给所有等待信息的人。英文里让某人informed就是这个意思:让他得到信息,让他被告知。
3.事后有回顾
人非圣贤,都会犯错。失误和挫折甚至是必不可少的成长方式。总结失误的关键在于事后正确客观的回顾。孔子说“不贰过”,意思是通过总结确保相同的错误不能犯第二遍。
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由于问题引发的矛盾、争吵就像一根绳上打起的结。我们每次都可以选择不去解决这个问题,绕开这个结。到最后,这个结一定会越绕越大,大到根本没有办法去解开。
一个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境,家庭中的矛盾,很多时候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在经年累月的逃避中积攒下来的。所以,总结是为了让我们直面问题和矛盾,原则问题不退让,多找自己的原因,在沟通和分析中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让自己的路越走越顺。
要做到以上这三点,有两项能力是必须的:
首先是换位思考。执行过程中,能做到让需要信息的一方保持informed,意味着执行者已经具备了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工作中,不妨多想一想对方需要什么样的反馈内容,需要什么样的反馈频率;小到一份表格的制作,大到一整个项目的执行协调都是如此。埋头苦干、只有自己知情,这并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态度问题。尊重他人的时间,拒绝做“信息黑洞”。
其次是自我成长意识。要做到“不贰过”,意味着要把对之前错误的改正真正纳入到自己的能力圈内。每一个循环完成之时,把自己的总结和反思带到新的循环中,用新的循环来验证已获得的能力;在新的循环中出现的新问题再次总结复盘,改正错误,获得新的能力。每一个环的“闭合”都链接到了新一环的“开始”。如此循环往复,能力就会以螺旋的状态不断上升,越来越接近我们所期望的“靠谱”的状态。
所以,在做每件事情的时候——哪怕只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不妨多思考一下:今天,自己闭环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