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的边界就是语言的边界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说:对于不可描述之物我们需要保持沉默。

很多人认为这是由于人类语言的局限导致我们无法求得某些真理,但其实恰恰相反。语言局限的根源就是认知的局限,语言会随着认知的突破而突破,如果认知无法突破,则语言不可能取得突破。

比如中国在东汉时期引入印度佛教思想后,就对中国原有的语言造成过很大的影响,因为这些思想是中国原生文明所没有的,当人们在理解了这些新鲜的思想后,就会想办法用语言将其固化、名化,以期进行广泛的传播。

像“意识”、“缘份”、“思维”、“真理”、“境界”这些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词语,其实都是因为古代翻译佛经才生造出来的。假设中国在汉唐时就像后来的明清两代那样断绝与外部世界的交往,那这些词语可能永远不会在汉字中出现。

上面是词语诞生的例子,下面再举一个词语消亡的例子。

比如川渝地区以前有一个方言词语叫“燥”,一般情况下主要是指小孩闹脾气,但这个词语包含的情况并不止我们今天所说的小孩闹脾气这么简单。在以前,“燥”这个词还包括小孩撒娇以及一些无意识的吵闹,甚至因一些小病引起的哭闹,都会被说成是在“燥”。

为什么要强调以前呢,因为现在人们已经很少用这个词了。原因就在于,以前的父母普遍没有那么多闲暇和方法来管理小孩,甚至没有亲子时间这种概念。所以“燥”这个词的语境其实就是小孩让父母烦心、耽误劳作时间的一切行为的统称,含有相当程度的贬义。

但现在不一样了,新一代的父母有了一定的闲暇时间和科学方法来养小孩,也更加珍惜亲子时间。现在的父母已经懂得如何去区分小孩的行为哪些是因为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不高兴,哪些是因为想要得到父母的关注在撒娇,哪些是因为不舒服而烦燥。所以,以前那个“燥”就不足以反应现代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相处时的各种场景,自然就没了应用的空间。

维特根斯坦所说的“对于不可描述之物我们需要保持沉默”,更严格的解释其实应该是:对于我们尚无法理解的事物,不应该用现有的语言去描述和解释它,因为现有的语言只与当下的认知和语境绑定。所以,这个世界并不存在“语言不能描述的事物”,而是当我们还无法理解一个事物时,我们还没有准备好命名和谈论它的语言。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837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