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生意的终点,都是人性的收割

星球里有个朋友,之前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

图片[1]-你以为觉醒了?其实只是‘情绪收割’的下一个目标!

既然市面上90%的内容,都是奶嘴乐,让人变傻,变蠢,变成容易被操控的工具;

那为什么还是有一些现实题材的剧,能火?

比如《狂x》《扫黑》这种社会性很强的剧集,难道不是和“收割人性”的逻辑,矛盾了吗?

其实一点也不矛盾,甚至正好相反——这才是收割人性的高段位手法。

低段位的收割,是给你喂奶嘴,让你沉迷短视频、搞笑段子、低智恋综、洗脑爽剧。

这些确实就是“麻药”,给底层情绪,找个出口。

但高段位的收割,是先让你“感觉被看见”,再顺势卖给你一种认同、一种希望、一种情绪归属。

真正的高手不是哄你,而是刺你一刀,然后说:我懂你。

你以为“现实主义”是来拯救你的,其实它是来精准绑定你的情绪,重新唤起你对这个社会的“信仰幻觉”。

为什么“奶嘴乐”泛滥?因为收割效率高、门槛低、成本小、回报快。

平台不会做亏本的生意,他们知道普通人苦、累、焦虑。

怎么解决?不是真的去改变生活,而是给你一个出口。

你下班后身心俱疲,来不及思考,短视频两三分钟一个爽点,完全不需要脑子,这就是信息时代的“精神止疼片”。

你觉得是放松,其实是被精准投喂。就像养猪场按时喂饲料,猪还以为自己每天都过得挺幸福。

那么,为什么有些现实题材剧还能火?

因为大众已经吃腻了奶嘴,有时候要来点“真货”。

但这个“真”,也是包装过的,它不是为了解放你,而是为了继续占据你。

比如你看到《人x间》,你会感动、会流泪、会说“终于有人懂我了”。

但仔细一想,就会发现,这部剧真的改变你什么了吗?没有,只是在给你一种被理解的幻觉。

而在你“被理解”的那一刻,你就放下了抵抗,开始认同这个讲故事的人,开始接受他,后续要灌输给你的价值观。

这就像卖保健品的,先给你讲苦难人生,讲失眠、讲焦虑,让你觉得他懂你,最后来一句:你吃这个就好。

一套流程下来,逻辑对不对,根本不重要,情绪通了,钱就到位了。

所以这些“现实剧”,不是奶嘴乐的对立面,而是奶嘴乐的“升级版本”,是更有技巧的情绪控制器。

再高明的商业模型,本质上还是在卖情绪、卖欲望、卖投射。

比如奢侈品卖的是“身份焦虑”,教育培训卖的是“阶层焦虑”,保健品卖的是“死亡焦虑”;房子卖的是“稳定焦虑”。

这就是人性最原始的样子。

所有流行爆款的底层逻辑,也是情绪共振。

只要你有情绪,它就有对应内容。你有需求,就有针对的脚本。

那么,真正让人“甘心被收割”的群体是谁?

不是最底层的那批人,而是开始觉醒、但还没掌握反抗力的那批人。

这批人有情绪、有愤怒、有不甘,他们会骂现实、骂不公,但又找不到真正的出口。

平台就给你一个出口样板:拍一部揭露社会问题的剧,让你有种“看透了一切”的快感,然后把你再安稳地送回岗位。

你以为你觉醒了,其实只是情绪释放了。你以为获得认知了,其实只是陷入了“虚假思考”的幻觉中。

真正的认知觉醒,是能让你换掉系统,不是让你更舒服地接受系统。

那么,现实题材剧为何还能火?因为情绪爆点在变。

奶嘴乐能收割的那批人,已经被割完了,收得太多都烂了。

平台要开新赛道,于是他们瞄准了下一批目标:有思考欲望、但无行动力的年轻人。

他们不怕你思考,怕你行动。

所以干脆给你提供一个“让你觉得自己在思考”的平台,但思考永远停留在剧本、角色、社会投射、键盘讨论这一级。

一边让你有代入感,一边牢牢让你待在原地。

说白了,有些剧不是来帮你觉醒的,是来收割“正在觉醒的你”的。

最后说句扎心的话:所有内容产业的尽头,绝不是娱乐和信息,而是情绪操控和价值分配。

当你能被某种内容感动,就说明,你还没彻底跳出这个系统。

真正不被收割的人,不是情绪麻木,而是能看懂套路,不让情绪轻易上头,哪怕心动,也知道何时止损。

真正的自由,不是你能选什么剧看,而是你能看清一切套路之后,依然能做出理性、不被操控的选择。

这才是下一阶段的核心能力。

当然,如果你处在“收割”的一面,能安抚别人的需求,让别人的情绪,得到心甘情愿的满足,就谈不上收割。

有人喜欢沉溺虚拟、逃避现实,就有人负责画饼。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也算是“双向奔赴”了。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065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