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听说一个长辈在教后辈「给长辈敬酒时酒杯要比对方低」之类的人情世故。
因为自己对这四个字的理解,经历了好几个阶段的改变,所以,我对这四个字的情感有点复杂。
索性,今天把我在不同阶段对人情世故的理解写下来,分享给大家。
第一阶段:礼貌
最开始,我对人情世故的理解是——礼貌。
敬酒时,我的酒杯会比别人低。
和领导、长辈一起进出电梯时,我会尽量最后一个进电梯并帮别人按着电梯。
见客户时,我也非常用心的准备方案并提前打印好,到场分发。
……
但很快我发现,我这样看似完美符合讲礼貌的好青年的人,只能得到一张「分享哥很好啊」的好人卡,但也止步于拿到好人卡……
和朋友相处的礼貌,常让人有种「生分」的感觉。越礼貌,相处起来越有距离感。越有距离感,感觉就越难升温。
朋友需要的是信任、是放松的状态,而不是需要礼貌。
于是,把过多的精力放在礼貌上的我,和朋友之间仿佛隔着一道高高的墙,很难与人深交。
和客户相处时的礼貌,虽然不给我减分。但,他们需要的是专业,甚至,是一些潜规则(比如利益的返点),而不是礼貌。
于是,把过多精力放在礼貌上的我,永远无法理解客户的真正需求,在业务的推进上总是重重受阻。
第二阶段:投其所好
上述经历,让我意识到人情世故并不是礼貌,而是投其所好。
真正的人情世故,并不是表面上的那些动作,而是你真正的理解并满足对方的需求。
但,这个阶段很快被我跳过了……
因为当我想去了解一些人的真正需求时,我发现我对很多人的需求并不感兴趣,甚至,我发自内心的鄙夷那些需求。 比如,吃里扒外想拿回扣的广告经理们。
简单来说,就是有很多人不配让我「用心的去理解并满足他们的需求」。
于是,我就跳到了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顺其自然
在这个阶段,我就不刻意的去人情世故了,改成,随心而为。
说得直白一点,就是我发自内心的想对谁好,再去对这个/类人人情世故。
比如我早期自己做搞钱项目的时候,折腾了好几个月才出结果。
经历了几个月的折腾,我发现自己走了很多本可以避免的弯路。
我觉得搞钱新手已经够可怜了,我不希望每个新手都和我一样走那么多的弯路才能做出结果。
所以,我就开始把自己的经验用帖子、文章的形式分享出来,以期能帮助到更多的人。
慢慢的,我就成了大家口中最懂新手的男人……
这个过程,做了很多事情,也做了很多调整,但确实没啥诀窍。
一切,全靠「心里有新手」撑着。
自己淋过雨,就想为别人撑伞的心,让我对广大新手们开始了「人情世故」——用心的理解并满足搞钱新手的需求。
为了某个目的而去人情世故,我总感觉很刻意,也很别扭。
反而是由这种发自内心的想让一个人/一类人更好的欲望,自然驱动出来的「人情世故」,却让我感觉舒畅无比。
总结一下,这个阶段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