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听收音机,听到一个育儿频道(主要面向的是家长),在聊“多动症”这件事,我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所以就多听了一会。
节目请到的是某三甲医院的主任医师(博士),他说判断一个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是否属于病态,有一个很简单的评判标准:
如果他在看电视、玩游戏的时候能够目不转晴、心无旁骛地专注半小时、一小时,但是一到看书、听讲、写作业时就注意力不集中那么这种情况不属于病态,不用太过担心。
只有那种做任何事情都无法集中注意力的孩子,才需要医生的干预,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有的小孩子在看动片时能全神贯注,但是看书时却无法集中注意力呢?
原因很简单,看电视、刷短视频时,信息流几乎是直接往我们大脑里灌输的,不需要动脑子思考,属于被动用脑、
但是学习、读书、写作业时,需要我们的大脑去主动思考,比较费力,比较消耗能量,所以那些脑部能量不足的小孩子,就容易发生这种情况。
大脑的本质,其实跟四肢一样,它在主动运转时是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小孩子在学习时,大脑消耗的能量最多可以占到全身的 60%。
而不动脑时,这个比例可以降到20%。
我们的四肢在运动时跟静止时,耗能比例也差不多。
所以,有些人身体比较懒,不愿意运动,而有些人脑子比较懒,不愿意动脑。
这些都不是病,但是呢,人是习惯的产物,很多事情如果没有外界的干预,很容易形成路径依赖。
换句话说,从小不喜欢动脑的孩子,长大之后也更容易去从事那些不用动脑的工作,那么收入这些自然就不会太高。
另外,西方很多脑科学家一直在研究大脑的器质性变化。
比如,长期不动脑,或者长期抑郁的人,他们的大脑会不会发生一些不可逆的器质性改变。
这些是没有定论的,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习惯一旦养成了,确实很难改过来,很可能就会伴随我们一生。
其实我们成年人的注意力问题,也需要刻意去关注,刻意去调整,否则每天任由媒体和短视频的冲刷,最终就会变成一个废物了。
我总结,成年人的注意力一共分为3个层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