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很多人问过我,多少钱才算是第一桶金,我觉得对于普通家庭出身、20 多岁的年轻人来说,100万元就算是第一桶金了。
之所以定这个金额,并不是说这100万能用来买什么资产、什么商品,而是说,你对于自已、对于社会、对于人性,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了。
从此之后,你的眼睛会明亮很多,思路会清晰很多,做事情会游刃有余很多。
当然,自律、健康饮食、不跟烂人交往等良好的习惯,也就自然而然地光顾了。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很多人一直到40岁、 50岁都积累不到这第一桶金?
我去过很多个国家,据我观察,每个国家的社会环境都有所差异,大家的劳动时间、工资待遇也各不相同。
但是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绝大多数人一个月赚到的钱,在扣除税费、保险、房租/房贷、餐饮、日常支出、子女教育的费用之后,就没有多少盈余了。
不论你在上海拿2万元月新,还是在纽约拿 5000美元的月薪,还是在东京拿50万日元的月薪。
结局都是一样的:没有多少盈余。
既然没有多少盈余,那么人就要一直工作下去,永不停歇。
不可能积累到第一桶金的,也不可能达到积,累到第一桶金之后才有的轻松、自在、自律,睿智的状态。
有人会说,还是工资不够高,如果工资翻一番,那总该有盈余了吧?没这么简单。
即使把月新翻一番,甚至翻两番,刚才我描述的那类人,他们仍然不会有什么盈余原因很简单,他们会把自己的消费进行升级。
以前开奥拓,现在开始考虑奥迪了;以前住 60平米,现在开始考虑100平米了;以前孩子上普通学校,现在开始考虑私立学校了,
结果就是,他们还是要永不停歇地工作下去。
有很多经济学大佬都认为,之所以会出现”90%的人都要陷入永不停歇的劳动当中” 这种局面,其实就是有钱人设计出来的只有大多数底层人一刻不停歇地劳作、创造价值,上面的富人才能轻轻松松地享受生活,不断向下收割,
这就好比川化鸽时,不能让它吃得太饱。一旦吃饱,就失去了下水捕鱼的动力。
只有让它始终保持半饥饿的状态,它才会心甘情地一次又一次地潜入冰冷的水中。
还有人说,穷人想要突破阶层,还是要靠教育,这是普通人能接触到的、成本最低的改命方法了。
而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很多人之所以会一辈子劳作下去原因很可能就出在了“教育上面。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班纳吉说过:我们从小到大接触的都是统一的课本,统一的评判标准,就连答案都是统一的。
换句话说,学校从来不教人赚钱的本领,它的职责是培养一批批的“标准工人”而已。
如果你上网查一下就会知道,现代教育起源于18 世纪的普鲁士。
在拿破仑战争失利后,普鲁士人开始实行为期8 年的强制初级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算术能力、
他们提出了年级、班级、学科等概念,向学生传授早期工业社会所需的生存技能这一模式很快便在欧洲得到推广。
150年前美国的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改造了
教育体系,自的是向工业化时代输送大量工人,为此这个体系一直沿用至今。
这种教育方式有很大的优势,能让很多贫穷的、无知的人变得有知识、有技能,可以在社会上生存,并为整个社会创造价值。
但是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同质化太严重。本来智商很高、潜替力巨大的人,也可能会落到工厂去做一名工人,或者去公司做一名朝九晚五的白领这些人从来没有思考过一个问题:现在物质已经非常充裕了,为什么还会有人把大部分生命精华献给不怎么愉快的工作?
答案就是,大多数人都落入了富人设计好的,消费主义陷阱。
我总结普通人想要觉醒想要摆脱这种(“每个月都没有盈余、辛苦工作一辈子”)的模式有7大陷阱需要避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