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每年的六七月份都是离婚高峰月。
孩子高考完了,彼此都不需要再演下去了。
这种做法有两个弊端:
长时间维持假性亲密关系,首先是对自己的不尊重。
长时间在孩子面前演戏,在某种程度上会给孩子带来更多伤害。
两个人如果确实没有继续下去的可能性了,那就好聚好散,跟孩子坦诚相待,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诋毁另一方。
要让孩子意识到,你永远都有一个爱你的爸爸和爱你的妈妈,即使这两个人不在一起生活。
2. 在决定跟一个人结婚之前,一定要见过对方特别特别生气的样子。
一个人在非常生气的时候,如果情绪失控,而且会出现一些极端的反应,比如有暴力倾向或者自杀倾向,千万要远离这种人。
这种人感情好的时候表现的很热情,但遇到问题容易走极端。
他们是感情路上好的短跑冲刺选手,但不是好的长跑耐力选手。
3. 你这辈子遇到的大多数人,都不会真正喜欢、在乎你。
哪怕当下感情再好、关系再好,那也只是暂时的,不可能维持一辈子。
所以,千万不要对人际关系抱有过高的期望,否则你很可能会失望。
最后你会发现,几乎所有人际关系,都建立在”你对他人有价值”这一前提下。
所以,我们必须要把时间和精力专注在“让自己变强”这件事上,而不是用来讨别人喜欢。
4. 默认所有人都是自私的,推定所有人都是重利的。
这是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法宝。
你和对方互惠互利、价值互换,时间久了,你才能逐渐感受到对方的善意,才有可能慢慢发展出感情。
反之,如果你默认所有人都是高尚的、伟大的,那么,你经常会陷入失望、痛苦的情绪中。
隔三差五就会“看穿ta的真面目”,隔三差五就会仇恨一个人。
其实,所有人的真面目都是自私的,不是你“看穿”了,而是你的“预设”根本就是错误的。
先小人后君子就是这个道理。
5. 大恩往往会伴随着大怨。
因为大多数施恩者的内心深处,其实是指望回报的,但是,回报的定价,是由施恩者来定的。
只是,施恩者不会明说。
因为没有明说,受恩者不知道这个价,所以,他还不清。
缺乏价格的指引,那么“交易双方”很容易会产生不公平感和怨恨。
自古人情债最难还,就是这个道理。
6. 想要人生变得轻松自在,那就多谈钱。
谈钱的本质是表明边界,意味着你我是分离的,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
如果你跟别人谈钱时有情绪压力,说明你的内在边界不清晰,觉得谈钱是自私的,是对他人的攻击,会有愧疚感。
其实,谈钱是自我尊重的一种表现,尊重自己的价值,尊重自己的付出。
只要你喜欢谈感情,你的生活就会变成一团乱麻。
只要你敢于谈钱,再复杂的事也会变得简单。
7. 敲不开的门,就不要一直敲,否则就是你不礼貌。
成年人的世界,只要没有明确的接受,那就是拒绝。
你之所以会感觉不快乐,是因为你太较真,你总想要一个明确的答案。
所有的答非所问、闪烁其词,本质上都是谋划好的远离。
当你继续刨根问底的时候,你只是在给卑微的自己寻找安慰。
我们必须要接受真实的回应,才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8. 你可以倒霉,但是不能有“倒霉相”。
你的患得患失、自怨自艾,会让你失去更多的发展机会。
你的垂头丧气、无精打采,会挡住所有本应该照在你身上的光。
也就是说,你不能把好运给吓跑了。
所以,再倒霉也不能有倒霉相,因为好运也有“以貌取人”的习惯。
9. 真正优质的商品、优质的人,都是不在市场上流通的。
那些风水上乘的房产,一年翻一番的珠宝,增长率极快的企业,产量极高的土地……没有一个是在市场上流通的。
也就是说,这些东西即使你花钱也买不到。
人也是如此,不论男女,只要ta足够优秀,你要想把ta搞到手,就得先掂掂自己的分量,同时还要有足够的缘分。
10. 所有的宗教都在许诺一个死后的世界,所有的哲学都在寻找人生的意义。
前者可以让人无惧死亡,而后者可以让人无憾此生。
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就是给人类寻找一个坦然接受死亡必然性的理由。
很多宗教都喜欢说“信则有,不信则无”,因为只要你信了他那个既无法证明、又无法证伪的死后世界,那么你内心对死亡的恐惧就会被驱散。
至于他们的承诺到底能不能实现,已经不重要了。
因为“相信”本身就已经能让人类坦然地接受死亡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