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要让自己处于“心里打鼓”的状态

永远不要让自己处于“心里打鼓”的状态

人在什么情况下能量场最低?
如果让我说,那就是“心里打鼓”的时候,这种情况是最折磨人的。
我给大家举4个小例子:
① 我为什么要去做痔疮手术?不是仅仅是因为病痛的折磨。
因为最消耗人能量的不是病痛本身,而是内心的打鼓和纠结。
比如,像这种“得了就很难自愈”的疾病,自己的潜意识里一直担忧病情会不会恶化,想去医院又害怕收到“需要手术”的诊断。
结果就是整天在网上瞎浏览,自己吓自己。
这种状态是最难受的。
② 为什么要把钱存在大银行?也是为了避免心里打鼓。
上次在《如何避免厄运的降临》这篇文章里我提到了一个观点:能把钱存进大城市的大银行,就不选择小地方的小银行(大银行在小地方的支行也不行)。
不是因为把钱存在小银行一定会出事,而是说,他们不守规矩、玩猫腻的概率,比大银行要高很多。
说得难听一点,村镇银行的主要客户群体是村民,他们的辨别是非的能力、承受诱惑的能力都比较差,所以很容易被坏人盯上。
俗话说:身怀利器,杀心自起。
当工作人员碰到一群什么都不懂、你怎么说他们都相信你的客户时,就会有一部分人起歹心。
总之呢,如果你把钱存入了小地方的小银行,那么以后每次新闻里有那种不好的报道时,你的心里都会打鼓:
“将来我的钱会不会也取不出来?我当初存的是普通存款,不会被柜台工作人员偷偷改成什么理财、什么保险吧?”
③ 我之所以不买任何类型的保险也是如此,因为保险也是让人心里打鼓的一个重要来源。
比如,你买了某个公司的养老保险,随着你交的钱越多,你越会担心:等我退休了,那家保险公司不会倒闭吧?
再比如,你买了某些类型的医疗保险,你每次看到那种“保险公司故意耍赖不给报销”的新闻时,心里也会打鼓:等哪天我生病了,保险公司不会也耍赖吧?
这次我做痔疮手术,我就发现了这个问题。
手术总费用是一万出头,社保里的医疗保险大概能报销一半(我没有细打听,因为职工、城乡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社保报销比例不一样)。
总之呢,很多费用是无法报销的(比如进口的药和一些器械)。
因为我们都是当天手术、当天出院,需要住院6个小时左右,这时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白天住院6个小时,算不算传统意义上的“住院”?
我隔壁床的那个大姐在咨询商业保险的工作人员时,对方就告知她,你这种情况不算住院,所以不能报销。
她说,医院不让隔夜住院,是因为病床紧张,我如果选择其他医院,肯定就需要住院了。
最终磨叽了半天,她买的那家商业保险公司还是没有给她报销,她非常不满意。
④ 我不让大家把钱向外借,也是为了避免自己心里打鼓。
只要你把钱借出去,无论借给任何人(哪怕是借给亲人),他不按时还的概率在90%以上,他彻底不还的概率在70%以上。
无论是哪种情况,你都是每天心里打鼓的一方。
一方面,你会担心,对方到底还会不会还钱。
另一方面,你一直会担心,如果自己去要账,会不会伤感情。
由于借钱而产生的这种“心里打鼓”的状态,可能会持续10年,甚至更久。
你说,你为了当时的面子或者义气,结果给自己的人生揽了这样一个屎盆子,一直在自己头上扣着,你贱不贱啊?
我自己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就选择了做一个六亲不认的人,谁向我借钱我都不借,即使是亲人也不借。
我这样做,有两个缺点:
一是会承担“冷血、六亲不认”的骂名;
二是将来我自己落魄了,也没人会帮我(不过我从来不指望熟人会帮我,我更相信陌生人,比如公众号里的粉丝朋友们)。
我这样做,也有一个巨大的优点,那就是我做“坏人”做得心安理得,我每天睡觉都特别香甜,心里从来不会打鼓,这种感觉特别爽。
最后,我再跟大家说点扎心的。
如果你把钱借出去,或者你去健身房、理发店办了年卡,那么形势直接逆转:欠你钱的人,以及健身房和理发店的老板,都盼着你早点死。
因为你死了之后,他们就不用还债了,就不用为你服务了。
我之所以从来不办理各种年卡,也是这个原因。
单次消费贵一点,无所谓的。
理发师一定会好好为我服务,因为他一旦敷衍了事,不重视我了,我就立刻不再光顾了。
反之,一旦我办理了年卡/次卡,那么每次我去理发,理发师的心态就是这样的:这个家伙又来了,再给他服务15次就该结束了。
看到没有?两种服务姿态是完全相反的,前者是用心为你服务,后者是祝你早点出意外,好减轻他的负担。
有人会说,你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还是有很多好的、敬业的理发师,不要把所有人都想得那么坏。
我想说的是,一旦涉及到金钱,连亲儿子都靠不住,更不用说理发师、健身房教练了。
最后你会发现,“心里打鼓”是阻碍人追求幸福的最大障碍。
最好的生命状态,一定是“心无挂碍”。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304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