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正为某个东西付出的钱,可能是标价的两倍

大概在两个月前,我发现手机屏幕上面有一小条划痕(因为我没贴膜),虽然不明显,但是看起来还是让人不舒服。
我当时就有一个念头:换一部新手机。
但是又一想,如果换手机的话,我还要去京东上浏览,还要到网上看测评,新手机到了之后还要导入数据,旧手机还要在闲鱼出掉,还要跟买家各种沟通……
这些事情,特别消耗人的精力,我感觉特别浪费时间,于是就算了,还是凑合着用吧,毕竟这部手机刚买一年(三星S23),各方面都很流畅。
其实人的适应能力是超级强大的,过了不到一周的时间,我就忽略那道划痕了,仿佛它根本不存在一样,心里也没有别扭的感觉了。
最重要的是,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怕划伤手机了,随手就把它扔进包里,有点“破罐子破摔”的意思,相当于卸掉了一部分心理负担。
后来我就总结,人要想活得洒脱一些,就是需要打破自己的完美主义和强迫症,否则整天都在纠结那些不值钱的小事。
之前在研究“断舍离”的时候,我记得某个经济学家说过这样一段话:
你真正为某个东西付出的钱,可能是标价的两倍。
因为你需要精力、时间和金钱,来调研、购买、安装、学习、维护、修理,用完还要处理掉,这些都有成本。
所以,标签上的价格并不代表全部。
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太对了。
小到手机,大到汽车,都是如此。
我当年之所以把汽车卖了,一方面是我没有通勤需求,另一方面是因为它消耗了我太多的精力和注意力。
汽车每年都要买车险(很多保险公司的人给我打骚扰电话),每年还要保养(4S店也会打骚扰电话)。
每次想要去某个地方,先要搜索附近的停车场,到了之后还要找车位,离场的时候还要查看支付方式(可能要下载APP)。
下过雨、下过雾之后就要洗车,车里的配件还要定期更换、升级。
这些还都是看得见的精力消耗,最要命的是,只要是有车一族,应该都有一种执念,经常去网上看各种车的测评,自己心里也在想着下一辆要换什么车……
还有一些看不见的消耗,那就是精神压力,很多人可能意识不到。
比如,堵车的时候,会精神烦躁;比如,在红灯变绿、自己启动时,边上突然窜出一辆电动车,吓自己一身冷汗……
最重要的是,我如果开车的话,只能全神贯注地开车(消耗我能量),但是如果我打车的话,我可以坐在后排睡觉、刷手机、工作、收钱(为我赋能)……
总之呢,拥有一辆汽车,如果每年的折旧成本、维护成本、能源成本在20万元的话,其他的隐性成本至少也在20万元以上了。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78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