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分享哥在公园散步的时候,听到一个母亲在训斥她的孩子说:
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只能种田,去工地搬砖受苦受累!
那小孩子听到这话都吓哭了!
其实这种对话场景已经是社会常态,可以说是逐渐形成的一种社会观念!
这种社会观念不断扩散就会造成一个结果:
社会价值观正在崩塌,大多数人其实都是受害者。
什么时候农民和工人成为了下等不体面的代名词?
我们不是平等的吗?职业不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吗?
在以前那个年代,大家觉得当农民和工人应该是光荣的!
毕竟这是历史以来第一次农民和工人真正当做主,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们的目标是消除城乡差别,消除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当然,从结果上来说,这个并没有成功,过程呢,也没有想象的美好。
但是初心应该算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甚至是难以超越的。
当时最著名的动作就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了。
当然,这个运动最开始的目的是为了缓解城市的就业压力。
把城市的待业青年输送到农村去,但是从过程中还是让社会进一步平等。
一方面呢,广大的知识分子支援农村建设,减小了城乡差距。
另一方面建立了一批工农兵大学,帮助工人等农民、军人在业余时间能够继续学习理论知识。
好处就是使体力劳动者有不盲从、跟从的思考能力。
而脑力劳动者,也就是知识分子,有不脱离实际的动手能力。
从明面宣传和规则来说,那个时代不论是官员、科学家、知识分子、工员、农民、军人都是平等的。
但是,在实际的社会规则中,农民地位还是最低,工人倒数第二。
以上海举例,在上山下乡中,最悠闲的当然是不上山下乡,最好能够留在上海。
接着就是去当时的崇明、南汇农场,然后就是上海周边的机场还有一些大型的农业基地。
倒数第二呢,就是去普通的农村,最差的就是去山区了。
其实这个分配过程并不公平!
一切过程的推进呢,都要靠给负责分配的人和工作人员托关系、送礼完成。
到了21世纪,农民和工业的地位除了在宏大叙述上还是主导地位。
而在真实的社会里,农民和工人已经被彻彻底底打入了社会最底层。
比如某些专家表里不一,明还说农民工人万岁!
背地里呢就拿起棍棒,教育孩子不好好读书就要下山种地,不好好读书就要进厂当工人。
农民和工人逐渐变成了一个令人恐惧的身份,这种价值观开始逐渐地影响着每一个人。
而且随着这种观念根深蒂固,我们大多数人也潜移默化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
比如说看不起农民伯伯,看不起环卫工人,清洁工人,工厂工人等等。
大家清一色地向往办公室工作,办公室生活,说白了就是向往精英生活!
这种价值观导致很多人本身能力不怎么样,收入不怎么样,但他骨子里看不起和他差不多的人,或者比他差的人!
无论是线上写作,有流量的人看不起没流量的人,文笔好的人看不起文笔差的人。
大家都向往着这些所谓的大V,觉得有流量的人,付费人数高的人一定是高人能人!
却忽略了流量低的,付费人数少的也有很多难能可贵的宝藏博主存在!
还是线下生活,大家都在阿谀奉承有钱人,却在疯狂贬低身边那些亲近的普通人。
就好像《天道》里,大家都在吹嘘丁元英、韩楚风的成就,却骨子里看不起叶冯刘三人!
殊不知很多人一辈子其实是叶冯刘三人的真实对照!简单来说就是一模一样!
所以什么时候农民和工人成为了下等且不体面的代名词?这种价值观是什么时候开始形成的呢?
原来好像农民和工人从来就没有体面过,最多也不过是工人对农民的内部鄙视而已。
要让农民和工人体面平等,不是在道德叙述上捧杀他们,喊农民工人万岁,而是大谈他们的不体面。
这两年呢,有一段农业相关的综艺《种田吧》很火!
反正呢,我是第一次听到“种田吧”三个字成为了综艺名字,我就知道不简单!
在我看来这是一场借着农民的名义,进行道德制高点的造星运动,寻求更多的流量。
至于真实的农民生活,好像都被这段光鲜亮丽的综艺给掩盖了。
在各种官方的赞扬和报道中,不知道的城里人还以为农民就是这样的青春活力,欢声笑语。
仿佛种田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以真正做过农民的视角来看,这就很搞笑,很无语。
农民呢,就是整个社会的最底层,甚至在这个工业化极度发达的社会,就是只能够勉强温饱。
所以我们需要直视一些社会问题,我们就是要大谈特谈农民的不好、不体面。
农民自己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障怎么弄?
为什么看似便宜的380元的新农合不愿意交?
农民的孩子能享受和城里孩子一样公平的教育吗?社会上的农民有资格赚一个社会的平均收入吗?
工人也一样,尤其是农民工!
为了挽救这种崩塌的价值观,让大多数人不再受害,真正正视自我,做好自己的事情。
只有大谈不体面,才有人会去解决问题,才能真正的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