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年轻人是怎么疯掉的?

当代年轻人是怎么疯掉的?

其实还挺怀念,那个智能手机和互联网还没有普及的时代,那时候一放假就和朋友去喝酒唱歌,喝醉了就迷迷糊糊睡上一整天,也不会有人来找你。

那时候的信息很慢很慢,慢到好几天才上一次网,不管是天大的消息,好几天不回也没什么关系。即便坐在电脑面前,点下那个隐身的按钮,就是一个人的世界了。

后来时代变了,有了微信有了抖音,密密麻麻的信息如潮水一般汹涌而来,我们的肉体和精神再也无处可逃,尤其是上班的时候,看着密密麻麻的各种工作群,让人有一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

可以说这一生给我们带来最大伤害的就两件事,一件事情是上学,另外一件事就是上班。

上学的痛苦是因为,我们用一套一模一样的模板,来考验每一个人,但并不是每个孩子的智力水平,在那个年纪就一定会达到能够接受知识的水平,我们很多人其实都是天才,只是教育太单一了,结果只能在差生的队伍里待到毕业。

学习这件事,其实是有门槛的,有的孩子学习好其实真的就是家庭条件过硬,而且有良好的氛围熏陶,那种家里种地自己奋发图强,还能考上名校的以前是有的,因为以前的教育比较纯粹,而现在越来越少了,因为教育这件渐渐变得越来越公立了,也没有好的制度让真正的好老师,能够安心地教学。

我小时候就觉得上学很痛苦,但我并不讨厌学习,可以说是我毕业之后自由了,我有很多时间去看自己爱看的书,我才真正的吸收到了知识。

我现在看我的孩子,也觉得他学习很痛苦,以前我们的痛苦是跟不上学习的进度,而现在孩子的痛苦是有一半的作业是要家长完成的,如果家长忙或者经济不给力,基本上学校就成了监狱。

教育这个东西只要和学区房捆绑,就永远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平等。

大家都有各自的命,其实在出身的那一刻就已经被定好了,你被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要做什么样的事情,要被社会吸几年的血,哪一年消耗得差不多,然后被遗弃,其实都是设计好的。

我们大多数人年轻的时候,都有一种别样的冲劲,以为自己去了大城市进了大公司,未来就能脱贫致富就此飞黄腾达,结果只是换了一个继续穷着罢了。

所谓奋斗,所谓改命,所谓前途和未来,只不过是为了让驴子好好拉磨的假象罢了。

你想改命,那就得付出代价,不亏个几百万,都不懂什么叫做社会险恶,不然凭什么一贫如洗的三代人,就突然你基因突变了呢?

你想改命,就得抓住风口,趁着政策不完善的时候拼命捞金,等市场完善了就没你啥事了。

你想改命,就得在痛苦中挣扎,直到有一天一切都崩塌了,在一片废墟之中找到自己真正的信仰,不再依靠任何幻觉活着。

我反正觉得工作就是一个极其容易过期的事情,我厌倦一份工作的时间通常不会超过一个月,一些极其无聊的当天我就不想干了,但我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告诉我,你要忍耐,你要稳重,你是个成年人。

只有医生,会老实地告诉我,你这个是重度抑郁,要接受治疗。

其实很多年轻人,早就已经被工作和生活折磨地快疯掉了,只是没有人证明他们有病罢了。

工作不是一种必需品,其实这件事我很早就知道,但现实情况是我们不得不低头为了生存这件事。我以前常常听家人说,你不好好工作,将来靠什么生活呢?说实在的我也不知道,反正我就是不想去上班,我愿意为了不去上班,付出一切代价。

这里面包括了,每天只睡6小时后来成了熊猫眼,穿上西装40多度的天气去跑业务,当然这个没啥用,因为长期没收入,外加折腾各种项目亏了上百万,四处被高利贷追债,所以穷人想翻身,真的就是要经历十八层地狱相同的痛苦。

因为不管是爱你的,不爱你的,其实都帮不上什么忙,因为只要你穷就证明了,你身边的资源极其的有限,而要从有限这件事里面突围出来,没有一个不需要付出代价的,这才是真正的付学费,没有血泪教训男人可能到死也不会成长起来。

如果你现在觉得自己快疯掉了,那么恭喜你,你正在成长起来。

有一天,我们回头看一定会明白,那些真正把我们置于死地的,其实就是我们过去深信不疑的东西,只是我们极少数人有真正的去思考过,有真正的反抗过,哪怕我们极其清楚自己的命运,也只有极少数人能真的去与之对抗。

一个人习惯了什么,就会得到什么,所以永远不要试图让别人理解同情你的遭遇,只要一个人有稳定的工作,就很难有超出常人的思维,因为一份稳定的收入,买掉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时间和能力,还买掉了这个人发疯的权力。

无论你多么痛苦,明天都要爬起来上工,无论你多么不喜欢,为了养家糊口都得忍着,渐渐地也就丢失了自我,刚好这个社会体系设计的非常精妙,即让你不会垮掉,又不会让你饿死,因为只有饥寒交迫略有希望的驴,干起活来才是最卖力的。

我们都是驴,每天不停地转圈,只有少数驴疯掉了,冲出了围栏,他们看到了新的世界,回来告诉那一批驴,但那一批驴依旧不为所动,还是不断地转圈,转圈,转圈,直到他们有一天转不动了,然后被做成驴肉火烧。

所以自由的代价,就是你从此只能孤独地活着,且成为了别人眼中的疯子。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568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