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情绪,是下一个“红利赛道”

老年人的情绪,正在成为下一个“红利赛道”。

最近回老家听说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几乎所有上了年纪的长辈,都在听“一种课”。而且非常勤勉,每天三节课,节节不落,付费60-80元。

我妈说:这必须得退休有工资、有文化的人才听得起、听得懂,一般人都没有这个闲工夫和闲钱。

我一个姑姑腿脚不太好,据说在听课途中,突然看到(幻觉)自己的脚在一个装满血的盆里泡着,在听完课后瞬间就得到了缓解。

另外一个70多岁的姑姑说,“确实有效果,跟你们说,你们是不会信的。这个课程在2000年的时候就已经在呼市比较火了,现在才传到我们这个小县城。”

还有一个教师退休的姨妈表示,一定要把这个课程推荐给她在一线城市工作的儿子。

最开始,我以为这是医院开设的类似于“心理咨询”的课程,也许是医院心理门诊的医生在讲课。

但是了解下来后发现,课程远不止那么简单。虽然在医院上,但播放的都是视频,并且在上课期间需要上交手机,禁止拍摄。同时,这个课程甚至可以刷医保卡,报销大概二十几块钱。

我问:课程都讲些什么呢?

我妈说:好像是什么大宇宙、小宇宙,讲一些“别生气”之类的内容。最神奇的是,她们听完课之后,都能睡着觉了。

其实对比青年人、中年人「颠到疯的精神状态」来说,老年人的情绪才是真正的「黑洞」。而且,他们并不认识「情绪」,也不会去追溯原因,就更别说与情绪相处了。

更可怕的是,因为智能科技的发展、赚钱模式层出不穷,导致老年人几乎失去了「辨别能力」,一再成为有心之人的「提款机」

2023年底,我国老年人口近3亿,2024年末,预计退休人员将达到1.4亿人。

社会老龄化正在愈演愈烈,该怎样面对这个压力呢?

答案就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人口数量本身就是一种红利,人口是压力同时也是一种机遇。

围绕老年群体的新产业、新职业越来越多,涵盖了老年人的衣、食、住、行、用、心理、财务……等多个方面。

这其中门槛最低的,就是「老年人心理」。

为什么?原因有三个:

1)大部分老年人很容易被说服

经历过四五十年代的人,因为物质匮乏,从出生开始,他们的目标就是活下去。同时,只有极少数人才有上学读书的机会,所以造成了知识和信息的匮乏。

这种“匮乏感”让他们觉得:别人都比我懂、别人说的对、年轻人就是比我强。

所以他们极容易信服别人。(当然也有一部分老年人是固执己见的类型)

2)大部分老年人的情感缺失

过去的年代,一个家庭有好几个孩子,生存都困难的情况下,父母几乎无法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长大后,没有恋爱的过程,很多人都是包办婚姻,甚至结婚当天就是初相识,婚姻中没有多少感情,只是搭伙过日子的生存模式。

很多女性在自己丈夫身上甚至无法得到爱。这就导致他们很容易转移这种情感,要么给自己的子女,要么给自己的亲人,他们一生都很难从原生家庭脱离,成为一个独立的、自由的人。

所以,老年人很容易盲目崇拜某个事物、某个人,让自己的情绪有出口,情感有归处。

3)大部分老年人对衰老的恐惧

身体机能的下降,让他们切实的体会到了“衰老”,生活中的每一天仿佛都在倒计时。

他们害怕自己的身体出问题,希望通过各种保健品、养生品来让自己变得更健康。

所以,他们很容易成为养生赛道的信徒。

近些年来,针对老年人群体的诈骗事件很多,比如:“假靳东事件”、“颜XX网红诱导老年人打赏”、“假保健鞋垫”、“假玉床”、“社区卖保健品诈骗”等等。

当然也有很多人围绕“老年人的情绪”做了一些新的尝试,比如:老年人兴趣班、年轻人入住养老院等等。

追逐红利和风口没错,但希望能少一些套路,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我国银发经济规模目前在7万亿元左右,到2035年预估达到30万亿元左右,目前已经有很多关于老年人的新兴职业:陪诊师、营养师、养老规划师、疗愈师、养老管家、认知护理、安宁疗护、适老设计、上门养老/助浴、老年人身体评估、老年人心理咨询……

对于老年人来说,需要切记:凡事有度,过则有损。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639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