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是不是高层次的人

如何判断是不是高层次的人

判断一个人是否属于高层次,看脸是看不出的。

张三西装革履,可能满脑子都是明天的KPI怎么编;李四穿着拖鞋在街边撸串,可能正在思考量子纠缠对商业模式的启示。

高层次的核心在于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的本质差异

就像《西游记》里真假美猴王,外形一模一样,但如来一眼看穿六耳猕猴的“心性”不过关——高层次的人,赢在“心性”。

一、理解人性,但不困于人性

某次饭局上,有个做私募的朋友讲了个故事。

他早年跟过一个老板,表面上仁义道德,私下却要求团队在基金净值报告上动手脚。

有人当场拍桌子辞职,有人默默收集证据后跳槽到竞争对手那里举报,还有人连夜把全家移民材料办妥后才发难。

五年后,拍桌子的人在小公司当风控总监,收集证据的人成了行业监管机构的红人,办移民的那位在海外买了酒庄。而那位老板正在吃牢饭。

高层次的人不是不懂人性的恶,而是懂得怎么把恶关进笼子。”他说这话时,服务员正端上一盘西湖醋鱼,鱼眼泛着冷光。

普通人遇到职场倾轧,要么热血上头正面硬刚,要么忍气吞声同流合污。

但高层次的人会先做两件事:

第一,画出利益关系拓扑图,看清谁与谁是“一根绳上的蚂蚱”;

第二,在博弈中制造“囚徒困境”,让对手的恶成为埋葬他自己的铁锹。

战国时,商鞅变法触怒贵族,但他早把秦孝公的权杖变成了自己的护身符。

后来孝公病逝,贵族们反扑,商鞅被车裂前留下一句话:“吾以法死,法以吾生。”——他算准了自己死后,新君绝不会废除让秦国强大的法令。

这种“用制度绑架人性”的思维,才是高层次的玩法。

二、时间观:把人生当成有限游戏

某互联网大厂曾流传过一个“三秒钟定律”:高管们在电梯里相遇时,如果三秒内无法互相提供价值增量,就会默契地低头刷手机。

听起来功利至极,但这群人平均身家过亿,每年读120本书,能用五分钟说清Web4.0对实体经济的颠覆路径。

高层次的人对时间的认知截然不同。

普通人用“天”计算假期,他们用“毫秒”计算机会成本。

王阳明龙场悟道前,在棺材里躺了七天七夜思考生死;张一鸣创业初期,要求团队所有会议必须15分钟内输出可执行方案。

时间的颗粒度越小,人生的密度越大。

更关键的是,他们深谙“有限游戏”的精髓。

普通人忙着在职场升职加薪、在朋友圈晒米其林打卡,这是“无限游戏”——没有终点的内卷。

而高层次的人会给自己设定明确的“游戏终点”:马云50岁退休搞教育,黄峥40岁转身研究生命科学,甚至街角那位修了三十年钟表的老匠人,也在去年关店去敦煌临摹壁画。

“当你能清晰地回答‘我这辈子到底要打完哪几场关键战役’,你就跳出了老鼠赛跑的轮回。”一位连续创业者说这话时,正在洱海边用卫星电话指挥公司卖掉所有房产项目。

三、决策逻辑:在悖论中制造均衡

某次企业家论坛上,有人问美团王兴:“如何看待‘既要规模增长又要盈利’的悖论?”

他回答:“小时候我总纠结该考清华还是北大,后来发现只要先考上全省第一,这两所学校会自己来解决矛盾。”

高层次的人最擅长在“既要又要”的困局里破局

普通人看《三国演义》学到的是权谋,惊叹于“借东风”“空城计”的机巧,如同电商平台研究如何用满减券抢夺用户。

但权谋的本质是用已知规则玩有限游戏,一旦遭遇“规则改写者”就会瞬间失效——正如拼多多用“砍一刀”重构电商逻辑,让传统平台的价格战沦为徒劳。

真正的高手看到的,是诸葛亮如何用“三分天下”将战略劣势转化为系统优势:

1、资源重置:放弃与曹操正面争夺中原,转而将荆州、益州的地理劣势转化为“联吴抗曹”的枢纽;

2、规则创新:颁布《蜀科》打破士族垄断,让寒门人才成为政权新支柱;

3、熵减引擎:通过北伐战争持续激活内部改革,避免偏安政权陷入内耗死局。

这种思维迁移到商业战场,就是“用系统对抗战术”。

某新能源车企在遭遇技术封锁时,CEO一边开放专利吸引生态伙伴共建标准(资源重置),一边用稀土矿权置换东南亚渠道(规则创新),最终让竞争对手的芯片封锁反而加速了自身供应链的垂直整合(熵减引擎)

当对手还在用“卡脖子”思维打阻击战,这家公司已用三年时间将战场从“技术竞赛”升级为“生态战争”。

高层次的决策从来不是做选择题,而是重新定义选项本身。

四、痛苦处理:把玻璃心炼成金刚石

任正非说过一句话:“华为的成功,就是把‘冷板凳’坐成了‘热炕头’。”

早年他被人骗走200万,在深圳棚屋里写下《华为的冬天》;孟晚舟被拘押加拿大时,华为海思启动了“备胎芯片”计划。

普通人遇到重大挫折,要么一蹶不振,要么到处诉苦,而高层次的人会立即做三件事:

① 把情绪压缩到五分钟内处理完,

② 将危机拆解为可执行的改进清单,

③ 最后让对手的打击变成自己的广告。

曾有位投资人分享过观察:创业者路演时,如果大谈“我吃过多少苦”,基本可以判断还没入门;但如果他说“某个错误让我们发现了上下游的利润盲点”,这项目值得多看两眼。

痛苦对高层次的人而言不是伤疤,而是手术刀——他们用它解剖自己,也解剖世界。

五、终极标尺:是否构建了“自洽系统”

最后也是最隐秘的标尺,要看一个人是否建立了完整的“自洽系统”。

普通人往往活在“他洽系统”里:用社会标准衡量成功,用他人评价定义价值。

而王阳明心学、爱因斯坦相对论、乔布斯“现实扭曲力场”等,本质上都是用一套内在逻辑重构外部世界。

某位隐形的亿万富翁有个习惯:每年生日时闭门三天,用数学公式重新推导自己的商业模型是否自洽。

他曾推翻过即将IPO的项目,只因发现“用户增长公式里藏着道德风险系数”。“当你的钱、权、名都来自同一个根逻辑,你就不会成为暴发户。”

他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字,是杨绛的话:“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判断高层次的过程,本质上是在识别“盗火者”与“传火者”的区别。

普罗米修斯把火种带给人类时,众神惩罚他永远被鹰啄食肝脏;但每个深夜,他的伤口都会愈合,第二天继续承受痛苦——高层次的人从不追求完美结局,他们只是日复一日地证明:人可以用思考对抗荒谬,用行动超越宿命。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849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