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孩子的话,我想我现在应该躲到云南的小镇上去躺平了。毕竟在大环境不好的时候,最稳妥的方式就是降低成本,躲一段时间,等形势好转再出来谋生路。但真的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我们绝大多数人是跑不掉的。因为只要你有了孩子,一切就都被这座城市死死地绑定了,根本不是你想跑就能跑的。
我以前也没有这些概念,满眼都是自身的发展,总觉得所谓的教育、所谓的下一代是很遥远的事情。但真的自己有了孩子,孩子上学之后,才发现头疼的事情是一个接着一个。记得刚上幼儿园那会儿,差点儿跑断了腿,填各种表格,托各种关系,才就近上了一个幼儿园。
没错,就是就近。其实小初阶段最大的选择,不是选多么好的学校,而是中间的通勤路程要足够近,最好就是走过去就能到的那种。真的有接送过孩子的都知道,小孩可不是一个稳定的个体,时不时赖个床,时不时闹个情绪。如果你选择的学校太远,那估计天天被气死的就是你了。而且早高峰、晚高峰这两个时间段,真的是堵车堵得要死,到处都是人。
别把一切想得过于美好,而是要回落到现实情况中去做选择。而且大多数父母其实自己都有工作,哪怕是专职接送的,也会因为距离太远而搞得手忙脚乱。想想看,如果你接孩子堵车堵了一个小时,回家还要做饭、辅导作业,那即便学校再好,也很难跟上进度。
最近开学了,我自己也在考虑学区房的问题,因为二胎小妹马上就要上学了,以后还要考虑老大的升学问题。刚好后台也有很多道友私信留言,问是否有必要咬紧牙关,加上贷款弄一个老破小的学区房。我的答案直接明了地说吧:真正的教育绝对不是一套学区房能够搞定的。如果一套老破小就对你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那我劝你最好趁早放弃,因为后面的投入更是无底洞。
讲真的,学区房并不能改变什么,尤其是一些勉强买下来然后节衣缩食的家庭。因为学区房本身只是教育的一个起点,无奈于我们教育制度的奇葩规定,把房子和学位捆绑在一起了。说来这就是极其不公平的事情——有钱有房的拿到了更好的教育资源,没钱没房的只能去挤非常一般的学校。但并不是说,你买了学区房,孩子的命运就能改变。
我小区里就有一户人家,之前为了让孩子享受好一点的教育搬了一次家,最后勉强挤进了所谓的名校。结果发现自己的孩子从根上就融不进去那种氛围,学习进度也各种跟不上。倒不是说好学校就一定教学质量高,就一定内卷到不行,而是不同的学校其实针对的方向是不同的。你是否考虑过,对于那些本来就不愁学区房的孩子来说,他们一开始的路线就被安排好了。
他们上的是国际学校,一年的学费加起来都能在二三线城市买套房了,然后直接避开国内一切中高考,直接送到国外“混”一圈,回来后不管是学历还是资历,都吊打这些苦苦跃龙门的孩子。你说这操作违规吗?说来,只要你有钱,就是不违规的。而且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少走一些弯路呢?当我们的孩子辛辛苦苦刷题,认为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的时候,殊不知有的人已经掌握了直达人生巅峰的钥匙。
所以,对于教育,我们一定要祛魅,因为教育本身其实并不是简单上个学、考个试那么简单的事情。我所认为的教育是赤裸裸的阶层教育,任何一个孩子能够在小时候出类拔萃,后面都是巨大心力和资金的堆砌。现在的教育早就不是我们小时候那种把孩子丢给学校、放学自己回家的模式了。
现在的教育,小学阶段如果没有家长的配合,恐怕孩子连最基础的东西都跟不上。如果你仔细去看现在的课本,真的就是云里雾里的。说是教育进步了,但我更加觉得是升级了“防自学体系”,就是让你学不会,然后那些配套的机构才有盈利的空间。未来教育成本越来越贵,这是一个无法逆转的走向。
学区房就像一辆豪华跑车,而一个人并不会因为勉强买了跑车就真的成为人上人。反倒是对于那些无法驾驭它的人来说,是一种灾难。就如同我们看待学区房,一定要有配套思维和成本思维。你住进去了,真的占用了那个学位,你是否能够跟得上这个学校老师和教学方向的配套?如果能跟上,恭喜你,这个学区房是值得的;如果跟不上,你和孩子都会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进退两难。
就我自身而言,我的教育理念就是让孩子尽可能在童年阶段开心一些。而且作为福建地区的父母,其实没有对所谓学业的执着。说句难听的,我们那个地方更加迷恋的是能不能搞大钱,能不能把老房子拆了多盖几层,能不能光宗耀祖修缮祠堂。至于学习,你能上砸锅卖铁都让你上;至于你实在不行,那就去搞个生意谋生或者打工,怎么得都是一条出路。
而且我觉得,比起所谓学区房这些硬性的配套,其实更重要的是你是否能够影响孩子喜欢学习这件事。因为孩子总有一天要脱离你。如果你很早给他培养了自主阅读和学习的习惯,那么他不管到哪里学习都不会差。而且小孩子嘛,爱玩、开小差都是很正常的,玩够了就会回来上心了。而现在很多家庭反倒是因为太在乎教育,把孩子学习的胃口压榨得一点不剩,最后考试的时候如临大敌,怎么可能考得好呢?
我觉得真正的教育,并不是只有学校那一部分才算教育。真正完整的教育是包含义务教育、家庭教育、人文教育和环境教育的。因为总有一天,我们的孩子是要独立谋生的,是要独立去探索这个世界的。你眼中的孩子总有一天要长大,也正如当初的你自己一样。你想想当年你好好学习给你带来了什么,如果你觉得那些东西对你来说是有益的,那你就想想当初自己是如何发现的,而不是强迫灌输给下一代。因为没有相同背景和感受的两代人是无法同频共鸣的。
我小时候吃的东西都是街边小吃,而我的孩子那真的就是非装修好看的餐厅不吃。所以,我们的童年和现在孩子的童年完全是两码事。我们小时候对于教育这件事,真的就是纯靠自学,父母参与的成分其实很少。而现在的教育,也因所在的城市氛围变得截然不同。比如偏北方的城市,真的是拼命刷题,不考一个名校都感觉对不起班主任的栽培;而相对于沿海城市则更加注重素质教育,“卷”啥“卷”啊,社会实践搞起来,减轻负担才是实实在在的。
所以,对于学区房这件事,我真心觉得一定要自己负担得起,一定不能影响生活,然后在能力范围之内选择最好的,千万别把希望寄托在一个自己无法承受的东西上。
如果有时间,还是多带孩子出去走走。看一看真实的故宫,看一看真实的长城,带他去清华北大转一转,让他看一看真实的大学是什么样。而不是停留在书本上,停留在课堂上。我觉得我小时候不爱学习,就是看过的东西太少了。如果我早年的时候就见过天地,见过好大学长什么样,我肯定会自发地好好学习。因为人的学习动力其实都是来自于自己憧憬的东西,而不是他人布置的任务。
我小时候觉得所谓的大学,不过和我的初中差不多大,什么北京、上海的应该也就和镇上差不多。我们这一代人其实很多是被眼界压制了梦想。读书是改变不了命运的,因为真正的改变命运是见过天地,知道自己要去哪里。
我是自己毕业工作之后,才买了一张硬座票去了北京,十几个小时的时间。等我真的看到了那个书本上天天念叨的天安门,等我真的去清华校区逛了一圈,我才深深地感受到什么是局限。原来这里这么美、这么大。如果我小时候有人带我看一眼,也许我的命运就会截然不同。
所以,我依然非常诚实地说明,那些真正享受优质教育的孩子,其实真的就不是差一套学区房,因为他们可能父母都有很多套房子,哪一套适用在他们还没出生的时候就已经选好了。如果临时去上杠杆其实都是不明智的选择。任何事情都应该从长计议,只要你着急了,最后一定会发现自己选错了。
一方面我努力存钱,另一方面我努力摆脱钱对我的制约。因为你自身也是孩子教育的一部分。如果你拼尽全力这一生都不能过得如意,你又拿什么说服孩子要走和你一样的路呢?
对教育这件事,我做两手准备。一方面是孩子能有好的前途,那就尽力而为提供最好的东西,至于结果欣然接受;另外一方面,有可能孩子就是在学业上没有什么天赋,那就别卷了。安排一笔风险基金,等他成年以后想折腾什么就去折腾吧。哪天碰得鼻青脸肿了,老爹会搭救一把,最起码让他在最低谷的时候可以喘口气,别像我们一样没人托举。
而且教育这件事,其实是伴随一生的。因为未来我们这个社会,真正比拼的已经不是文凭了。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随着社会化分工的不断完善,经济波动的不断调整,文凭的含金量已经越来越低了。但我不是说不去追逐好的文凭,能力范围内应该去追逐,因为这是人生阅历和自我实现的一种证明。
往后的人生想起来那一段奋斗过的时光,都会觉得回味无穷。而且上一个好学校,就是对人生的一种全面滋养。因为那短短的十几年,正是塑造一个人价值观与世界观最好的时光。很多有伟大成就的人,其实都是在念书的时候就已经立志要做什么,然后在学校里疯狂地恶补专业知识。
有钱人有有钱人的教育,那种教育对于普通人来说真的望尘莫及。因为随随便便一个课外班就是五万、十万起步。我小区里就有妈妈给孩子报名一个课外班,一次性支付十几万,而且那只是其中一门。而对于大多数普通家庭的孩子,可能报一个普普通通的兴趣班都要三思再三思。
所以,我们在考虑教育的时候,不能一厢情愿地只考虑好不好,而是要考虑自己是否能够轻松支付得起成本。我自己也做教育很多年了,教成年人的时候发现,那些对成本特别计较的,基本学不到什么东西。因为他们压力太大,总是急于求成。比如投入几千块钱对他们来说就是工资的三分之一,而对于那些心态好的、有钱的人,几千块不过是一顿饭的钱,哪怕只学到老师说的一句话,也觉得值了。而且那些本身成功的人,怎么做都会成功。
成人和孩子其实没什么差别,都是优秀的越来越优秀,而差劲的会被各种打压,怎么做都不对。所以,自身条件不行,不勉强反而是对孩子的一种保护。勉强去上了贵族学校,结果这个付不起,那个付不起,最后还是要回到自己的阶层。
教育不是选出来的,而是拿成本供出来的。古有孟母三迁,现代有父母为了孩子搞各种香港身份、海外留学的。但终究说来,这都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阶层下的必然。在那个阶层,这就是一种日常,而不是一种勉强。
任何事情其实勉强了都不好,所以我的答案是:如果学区房对你来说没什么压力,那就上;如果对你来说压力重重,那最后效果也不会太好。因为学区房只是一个起点,后面要投入的才是无底洞。
而人生极其漫长,总有一天你的孩子要脱离你,独立去生存。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每个人生下来,都有自己的大致命数,并不是说非要飞黄腾达,也不是说非要出人头地。我们这一代之所以搏命,纯属是小时候穷怕了,而且无人托举。
而我们能够给孩子最大的善意,就是在尊重孩子自身意愿的前提下,部分坚持让他们完成我们觉得必要的东西。因为孩子小时候是没有主观判断能力的,而渐渐他们长大了,就得自己做选择了。哪怕是走错了,也要自己学着付出代价,不然人是不会成长起来的。
我无法判断我的孩子会平庸还是会出类拔萃,因为他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非我们的附庸。孩子能过成什么样,我们作为父母其实都没有太大期待。因为我们自己活到现在,也深刻明白一件事:人生很多事情是要自己经历的。我们与孩子的关系就是渐行渐远,有一天他们也会面对同样的人生问题、教育问题、生存问题。
而我们能够给他们的,无非就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照亮他们未来的路。如果你自己都不喜欢学习,都不渴望过上好的生活,你又如何教育他们什么是对的呢?哪怕你做不到那些世俗的功成名就,至少也要有一个自己能发光发热的地方。
把你自己活好了,你的孩子才会顺着你的光芒,找到他自己的路。你是孩子的起点,但不是他们的终点。尽力而为,但不要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