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人少说话,见事少掺和,管好自己的心,做好自己的事,但行好事,不渡他人。
你哪次滔滔不绝过后,带来的不是悔恨?你哪次争论不休,换来的不是生气和眼泪?你哪次过度解释后,换得的不是心力交瘁?
孩子学习不好,你又批评又是骂,孩子越发变得叛逆性格孤僻,你开始后悔当初对他那样苛责。
对象做事不细心,你发泄情绪指责,对象从一开始解释到后来沉默,再到后来分手,你才悔恨自己怎么就控制不住嘴巴。
员工业绩不达标,你各种言语攻击外加PUA,员工从积极奋进逐渐变得消沉懒散,后面直接递交辞呈书,你才意识到自己言辞太过刻薄。
朋友做事执行力太差,你常常忍不住去批评教育,你们的友情从最先的无话不谈,到后来的避而不谈,你才醒悟自己过度介入别人的生活。
当你要开口说话,切记你所说的话要比沉默更有价值,否则,就将嘴巴闭起来。
我以前常常因为,是先有鸡还是先有鸡蛋这样一件小事,又或者因为某某作家到底是间谍还是现实主义写法,同别人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彼此退出群聊,那一整天心情不好耽误工作后,才明白:口吐千言,不损自伤。
争论损耗自己的心力,并且还扰乱了你正常工作的心情,降低了做事的效率,还大大增加了出错率。
言多而气乏,气乏而伤身,真正的有智慧之人,都懂得管住嘴,能少言就不言,能说时则说,不能说时一语不发。
少言是修养,闭嘴是智慧,滔滔不绝总惹来连连祸事,沉默少言却积得深厚福报。
做人,三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
不点评、不争论、保健康
为什么有些人喜欢批判别人?
其实说白了,多少有些自以为是的心理,自觉才识过人,以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胜过他人。
而这种高高在上点评别人的行为,某种程度上能获得精神愉悦,在某些方面不如意,在这边却获得了成就,这种成就进而激发了他的胜负欲。
别人过得再怎么不如意,那也是他自己认知所决定的选择,不要天真地以为,拿自己的认知就能去改变别人的认知,进而改变别人的命运。
别人的命运,是他过去几十年经验的积累和后天的学习,而在玄学中,也有一部分是天定,你又怎么能因为一些话,就轻而易举地革新他的思想。
嘴上说着为别人好,随意批判他人的人生,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其实是一种偏见,一种仅出于个人的自私行为。
你争论不休,最后也没争出个一二三,别人该干嘛还是干嘛,反倒是你自己心不平气不顺,责怪别人冥顽不灵、毫不领情。
国学大师季羡林活到98岁高寿,他之前还患过两次癌症,他告诉别人自己的长寿秘诀:就是不争论。
他和臧克家在餐馆吃饭,被人莫名其妙地骂了一顿,他不发怒,也不辩解,直到饭吃完,那人自知理亏,灰溜溜地逃走。
他在杂志上发表的文章,被某些人揣测讽刺,他也不去反驳解释,一律放出自己的最强武器——不争论。
《天道》里的丁元英有次吃完混沌,老板误会他没付钱,于是他又付了一次钱,旁人不解为啥他不去争论。
这就是认知差和格局问题,丁元英的结果思维,注定跟普通人不一样,他信奉讲道理无用,不屑于讲道理,节省下争论时间,去干自己喜欢的事的意义要大得多。
不与他人争高低,心宽了气也顺,疾病从此远离,健康才会常在。
乌龟长寿,全在静字,沉默是金,有利身心。
积口德,远灾祸
《口铭》上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不要总是抱怨,你所谓的抱怨除了发泄情绪,贪图一时口舌之快,并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
与你要好的朋友,听多了你的抱怨,他们有的也会选择远离你,毕竟没人愿意长期听一个人倾泻负能量,生活已经够苦,还要被当成垃圾桶,换做谁都不情愿。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了解事实,却习惯性着急做判断,去给某一个人、某一件事下定义,甚至在背后说一些诋毁的话。
我们乐于跟风,一会儿是正义使者,一会儿是裁判,对那些网红、塌房明星、疑似汉奸者展开一系列诅咒痛骂,尽情发泄自己的情绪。
事后才发现,自己宝贵的时间都被这些无价值的事抽走,我们乐此不疲,沉浸在多巴胺的快感中无法自拔。
夸人的话张口而出,伤人的话三思而行,言语暴力远比想象的更伤人。
遇事不要着急做判断,学会一些钝感力,不要总是去抱怨,要沉着冷静多思考,在平和中才会生出行稳致远的智慧。
允许一切发生,允许所有的事与愿违,接纳生活中的不如意,修口,修心,修己。
做好自己的课题,不要介入他人因果
其他人的课题你无须去干涉,你过多介入,最后有可能你得承担别人的果。
《格言联璧》上说: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无论何时何地,你只管做好你自己,甭管别人的闲事,话又说回来,你自己的人生都一团糟,你何来精力去操心他人。
每个人来到这世间,都有要去面对的课题,你所谓的好心肠、乐于助人,其实本质上内心存在着控制欲,你帮助再多,大多时候也只是耗尽心力,损耗自身的能量,而对方毫无改变。
即使对方是你父母、兄弟姐妹、挚友,也不要去介入丝毫,毕竟,山有山路,水有水路。
你要明白,师不顺路,医不叩门,法不轻传,道不贱卖。
另外你还得知道,有些人根本就劝不醒,只能痛醒,有些南墙是必须要撞的,不经一事永远无法成长,你的介入,有时反倒害了他。
人性最讨厌的一面,就是好为人师,居高临下地教育别人,总是拿一堆大道理去说服别人,干预别人的生活,最后却换来别人的厌恶、憎恨。
放下助人情节,尊重他人命运,不要以自己标准,评判他人答案,更不要妄图改变他人来迎合自己的期待,你过多介入别人,除了给自己找不快乐,你能收获什么。
允许他人受苦犯错,甚至不完美,因为这也是他们的权利,允许别人做别人,经历他该经历的,修行自己该修行的。
一个人最大的清醒,就是只渡己,不渡人,余生不干涉任何人的选择,不背负任何人的命运,不插手任何人的人生,少说话,不妄言,内储能量,活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