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1]-规则背后的资源逻辑:如何让你成为规则的主导者](https://www.afx5.cn/wp-content/uploads/2025/03/20250312105922627-image.png)
规则的底色,始终呈现为对资源的控制程度。控制资源的程度越深,表层的规则就呈现出俯视的质地。
任何个体,但凡看不清规则背后核心资源的运行逻辑,就只能遵守规则,于是,成为使规则成为通行规则的说服要素之一种,即:参与规模越大的规则,才越可能成功晋级为某种通行规则。通行规则一旦达成,那么,也就意味着,已经有极大规模的参与者,进入到了此种规则路径之中。当参与规模越大,路径延续时间越久,那么,某种意义上的结构路径就形成了。而此种结构路径的形成,最大的收益,便是形成为一种成本极低的管理模型。因为,但凡是通行的规则,基本上都是一种经过论证和计算的,以某种成本-收益模型,来与较大规模个体进行讨价还价的过程。这个过程,表面看,往往是看见资源运行逻辑者,出让了一部分收益,以换取更多的个体参与到此种规则路径中来。但若是深入肌理,就会发现,这部分出让的收益,不过是为达成低成本路径的一种说服策略。而能被说服的个体,往往都是无力看清规则背后资源的运行逻辑者。
01但凡规则路径,都必然携带了俯视的因子。或者,也可以说,一切规则路径的出现,都不可避免的会隐匿着一定程度的傲慢。这是由规则路径的人为建构属性决定的。其一、规则,本质是一种规约路径。规约什么?核心是自愿。不同的系统处境,有着不同的资源要素,而规则路径的形成,都是指向形成某种有条件限制的参与模型。参与模型,实际上,就是系统的结构模型。要了解一个系统的结构模型,也即资源模型,基本可以通过了解参与模型来达成。而参与模型的底层逻辑,仍然是一种价值交换模型。也即,参与者的价值输出与系统的价值需求之间,是否能达成一定程度的适配。因此,说到底,规则路径的形成,不过是完成了对参与者的筛选而已。筛选,就是高阶型的俯视。其二、规则形成的前置条件,是对资源的洞悉。对系统处境中的资源,捕获得越多,架构做得越深入稳固,那么,抛出来的规则路径,就越具有说服力。一切规则的形成,都是基于规则建构者洞悉了处境资源,并给出了一种面向规模化个体的资源解决方案。因此,越是洞悉处境资源,越具有架构能力者,才能懂得一切规则,都是为资源流动服务的。至于,资源流动的水准如何,就要看建构规则者对资源俯视到何种程度了。
02强者,无规则,不过是看见了规则背后的资源运行逻辑。因此,于强者而言,有些规则,可以是规则,仅仅就在于在这些规则路径里面,有于己有利的成分,或者说,是自身的价值需求与资源路径给出的目标收益之间,达成了某种平衡点。基于此,这些规则,之所以还能是规则,就在于它们与强者之间达成了价值适配,而不是强者被规则捕获了。而有些规则,从来就没能成为规则,就在于强者已经早早对其出让的收益部分,进行了深入计算。计算的结果,总是指向两个层面:其一是参与的成本-收益比值;其二是构成筛选的前置条件的狭隘程度。前者,是显性成本,不涉及根骨;后者,是隐性成本,往往是以某种惯性的培育,来达成对个体的捕获,因此,往往伤及根骨。于是,所谓的真正的强者,从来不讲规则,不过是撇去了流于表象的规则的表征层面,而对其背后隐匿的资源逻辑,做出了指认。只有做到了对资源逻辑的精准指认,才能让规则成为规则,或者,让规则不是规则。
03实际上,并不需要说规则是为普通人设定的。但凡说这句话的人,多少是有情绪的。而情绪往往是规则通行最需要的。规则,本来就是一种俯视资源后的产物。因此,个体所需要的,不是情绪,而是学会试着去看见那些一直以来没有看见的东西。看见,一方面意味着接受存在的一切,这是获得理性的第一步;另一方面,则是把接受的一切,看成是一种可用的要素,或者是一种参照,那么,视野打开了,胸襟打开了,也就不会困在情绪里了。那些说着规则是为普通人设定的个体,之所以要识破,往往就在于他们还无力“看见”,于是,只能陷入到情绪之中,以获得某种苍白的慰藉。